還記得《斷背山》推出後,當李安被問及該片是否是同志電影時,李安總是在不同場合給予不同答案──面對反覆不一的說法,與其追究李安的「真正」想法,不如重新檢視這樣的問題意識是否恰當。「同志」標籤對於理解這樣的作品是否有意義?但難道同志的情感不是人類共同情感的一部分?同志愛情故事不就是愛情故事嗎?而《愛在暹邏》可說是繼《斷背山》後,又一齣難得從講述同志情誼進而探視人類共同情感的佳作。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片中的「暹邏」是指曼谷市中心暹邏廣場,是當地青少年聚集休閒消費的區域,相當於台北的西門町。影片名稱中的「暹羅」既宣告著這是一部亞洲電影,而「愛在暹邏」這譯名恰如其分地提示著這是一部再現亞洲年輕人情感表達的電影。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故事主線講述兩名青少年男子Mew(維特維斯特‧海倫亞沃恩酷飾演)和Tong(馬里奧‧毛瑞爾飾演)愛上對方的故事。這既算是一部「同志電影」,但它更是一部典型的亞洲電影(或者,起碼是一部「亞洲同志電影」)。對照西方的「同志電影」,《愛在暹邏》明顯帶著若干亞洲特色,其中特別是以角色之間情感表達方式最為具有亞洲風格。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在一百五十分鐘的院線版本中(台灣目前還未有機會看到傳說中的一百七十分鐘導演版),除了一次Mew和Tong的親嘴畫面之外,幾乎沒有任何親密鏡頭。這樣的處理方式,在西方「同志電影」的脈絡裡是難以想像的。觀眾或許會想當然地以為《愛在暹邏》投鼠忌器,不敢處理同志情慾場面──但是,片中Mew和Tong二人互相傾慕的場面自然而然得像任何一對異性戀少年情侶,這實在看不出導演可能會有甚麼顧忌。
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Mew以一首又一首的情歌寄送情誼,Tong的認真聆聽領受,兩小無猜式的純真,並非異性戀者專屬。全片尺度最為大膽的一幕,反倒是由仰慕Mew多時的Ying(甘亞‧拉達納培特飾演)和Tong發生的一段激吻和抓奶。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這場由情敵之間結結實實的肉搏交戰,從Tong施展強吻,Ying掙脫後反過來強行抓著Tong的手掌到自己的乳房,突如其來的三個回合,Tong無法繼續並且大哭起來──Tong和Ying一段相互佔有與相互抗拒的短兵相接,既無歡愉也沒有快感。最後,情敵二人以一段相互體諒結束,箇中政治寓意發人深省:同/異之間終究不是一場零和戰爭。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 同/異之間既然不是一個對峙的戰局,《愛在暹邏》也就省得著墨兩位主角是如何透過確立同志身份而獲得自我實現。故事本身並未鋪陳任何英雄式悲劇,觀眾看不到兩位主角因為自己的同志性傾向而掙扎的情節,也沒有任何排除萬難出櫃成功的喜悅,更沒有義無反顧地揮灑烈愛一番的悲狀。

     
       《愛在暹邏》棋高一著之處,在於該片再現一種更為真實的同志處境。該片所交待的,是一段同志受制於主流社會各項控制力量而無法相愛的故事──兩名青少年之所以無法相愛,並非如西方式「同志電影」所呈現的主流壓迫力量使然。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片中的同志處境並不是主流/邊緣一語可以交待清楚的。雖然Tong的母親Sunee(辛賈伊‧崩尼特)出面阻撓二人交往,但從她向Mew表態時的字裡行間,以及Tong終究理解母親對自己關懷看來,要是說Sunee禁止二人交往,是因為她歧視同志,實在有失公允;她其實是更像是一位意識到主流社會恐同症的不堪,而阻擋兒子走上一段艱難之路的嚴母。而Tong在人際平衡與自我實現之間的猶豫不決,是西方現代小說脈胳中鮮少受到正面謳歌的情節。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片中Tong贈送予Mew的殘缺耶誕木偶,又更承載著無限寓意:在不盡完美的社會中,木偶變得完整時,卻是情感出現缺塊的開始──美滿幸福的神話橋段,發展中國家觀眾早就看穿箇中不可能性。《愛在暹邏》所展現的殘缺情感,或者殘缺的美學,可能更為符合亞洲經驗。


本文轉载來源 - http://pots.tw/node/544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ofs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